不要被唬住了,你可能不懂區塊鏈與元宇宙

--

近日見到一篇文章稱:

“點對點(P2P)、分散式系統、網路串連、資料共享與價值交換、去中心化……怎麼樣?這不就是區塊鏈嗎?但別忘了,這套BT(後來可能還有其他改良版本和更新的名字),可是在中華電信撥接網路時代就在用了,平凡無奇,又廣為人知,到底,有啥好「創新」與「顛覆」的?充其量,就是創造了「區塊鏈」的新詞彙,以及延伸到更多商用領域(這點倒是值得鼓勵啦),不斷造神與收信眾而已。”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6416/block-chain-metaverse

另一篇文章他提到:

"我非常贊同由台大電機工程博士曲建中(注:應為仲),在網路上發表的一系列分析文章,把區塊鏈的「真相」分篇解析,來戳破那些人云亦云的泡沫。從〈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發展成令全球瘋狂的現代版國王新衣〉,到〈區塊鏈的功能:唬外行人做行銷、地位平等做生意〉,看了都極為過癮。”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5872

如我前面數篇文章曾提及這些文章之誤何在,此處不再贅述,當然他讀完納些文章是否過癮是個人自由。

而作者的身分自介寫道: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
目前在曼谷,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足跡走遍世界 20 多國,曾旅居紐約、舊金山、首爾、北京、新加坡、歐洲等地。喜歡接觸新事物,腦子裡總是有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不停衝撞。”

該作者作為台灣傳統背景誕生的菁英,我深怕哪日回台從政,又影響了台灣的區塊鏈政策,推遲了台灣區塊鏈政策的發展,故撰文。

只要對BT(後來可能還有其他改良版本和更新的名字)的發展有一些認識,都會知道後來為何衰敗:

因為沒有激勵,系統無法持久,又無法確保誠實,以前對岸網路很常流傳的段子大致意思說"下載片子,結果下載完變成打馬賽克的葫蘆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沒有技術突破而直接用以轉移金錢,會成什麼樣子?

凡是讀過比特幣白皮書者都知道在如何防止造假、確保誠實做了多少功夫,POW、最長鏈原則......從BT到區塊鏈的差別,約莫是煉金術到現代化學之別,約莫是從空想社會主義到工黨、共產黨的差別。區塊鏈真的是沒有創新、平凡無奇,與BT沒什麼不同嗎?說到這裡我想都有答案。

其後,他又談到:

“但如果,五月天決定辦一場線下演唱會,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樂迷選擇去參加這麼一場真實活動的意義完全不同。當然在金錢成本上,飛一趟紐約、訂飯店、買門票、吃飯購物樣樣都得燒荷包,但選擇要去、怎麼去、跟誰去、選下榻的飯店和演唱會搖滾區的位置,過程中成千上百的「選擇」,會成就你這一趟追星的意義。這絕非元宇宙世界能帶給我們的。

而待我們垂垂老矣之際,會留在回憶中的,恐怕也不是你在元宇宙裡多酷多炫,同一個副本(活動)刷了多少次;而是那某年某月某一天,紐約地鐵的迷途、英文不好的困窘,還有在冬日的細雨中,見到偶像的吶喊與激動。”

我不知道當年蒸汽船出來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人埋怨”我們應該像是馬可孛羅一樣 ,步步走遍各地。花費半年辛勞抵達目的的體驗,這遠非蒸汽船跟火車能帶給我們的。

而待我們垂垂老矣之際,會留在回憶中的恐怕不是你因為火車節省了時間提早到目的地飽覽風光,而是某年某月某日,因為大雨滂沱導致渾身淋的落湯雞,還被山野強盜打劫,最後被人救出時見到希望的吶喊與激動。”

他又說到:

“你情願在元宇宙裡看各國運動員比賽?還是真的到一座城市,進場當觀眾?即便夠科技宅、覺得沈浸式體驗也無妨,人家運動員可不願意咧。”

然而選手是否願意,受競賽型態決定。在觀眾方面,實際上,能夠在現場觀看的人數必然有限、必然為相對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是遠處觀看,如果沒有元宇宙,無疑是否定了大多數觀眾依此提升觀看體驗。比起現場觀看體驗仍然受到自身的身體狀況(比如近視情況、注意力)到比賽細部變化所影響,不少人即使現場觀看,也曾經有過看不清、突然沒有掌握到比賽動態變化的問題,此時若能虛實結合,難道不是提高了觀看的體驗?

在現場觀看與元宇宙必然互斥嗎?

經濟學早已向我們表明了,每多一個選擇,相較於不能選擇時都提高了一些福利,有偏好現實看賽者,有偏好徒步環球者,只要技術支持,也有偏好原宇宙看賽者,有偏好飛機環球者。

難道只有地鐵迷途、英文困窘,種種事情才能留下回憶,而與好友打網游、網上與人討論、參與線上課程…就不會停留在記憶裡?

難道只有參加現場的音樂會才會有回憶,而參加元宇宙的音樂節、一起與好友在麥塊蓋出建築,就沒有回憶?

我想不是如此吧。

元宇宙與現實不互斥,有的人無法現場參與,有人社恐、有人有各種動機無法現場參與,因此兩者並非零和的關係。

最後他說:

"選擇伴隨的機會成本,那是意義之所在。只有意義,方能創造價值。無論你對人生的期待是高是低,我相信追求真實的價值,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我不否認,當虛實整合從技術到商業模式都日益成熟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線下的事物會被搬到線上,但這絕不表示那些元宇宙、區塊鏈,還是什麼鬼的技術就一定主宰一切。有些東西,再怎麼吹捧也無法撼動其根本,例如意義、價值,和那些在每個枝微末節的選擇背後,流淌的真實感受。"

我想我也可以做結論了,無論虛實,不過是價值觀上的偏好差異而已,本就沒有誰主宰誰的問題。當虛實整合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成熟之後,虛擬世界也能夠產生意義、創造價值。

我撰文至此心情沉痛,台灣如此有前景的俊傑,卻在BT與區塊鏈等問題都尚未釐清的情況便大加撻伐,

對於認同虛擬的價值、元宇宙、區塊鏈,甚至是投身其中者,我等所面對的不只是連網路都不太熟悉的老人、僵化的利益結構,亦勢必與自己此一世代的菁英在思想與行動上產生對立,何嘗不是一件可悲至極的事情呢?

--

--